# 中韩免签:超越经济的多维价值重构2024年11月,中国对韩国公民实施最长15天免签入境政策;2025年9月,韩国政府紧随其后,对中国团体游客试行免签措施。这一双向举措在中韩关系发展进程中,犹如投入湖面的石子,不仅激起经济层面的涟漪,更在文化交融、政治互信、社会联结等多个维度引发深远回响,重塑着两国交往的底层逻辑。## 文化交融:从符号互动到认知重构免签政策拆除了文化交流的制度性壁垒,使两国民众的互动从浅层观光转向深度沉浸。在韩国首尔,"中国游客赴韩文明旅游安全月"活动通过机场、景区等多渠道传播文明旅游提示,配套全中文安全协助服务,这种精细化服务设计本身就是跨文化适应的典型实践。而在中国盐城,当地高尔夫球会为对接韩国市场,不仅聘请韩餐厨师,还培训球童使用韩语,将服务升级为文化表达,今年1 - 4月接待的韩国游客达5200人次,较前些年实现"突飞猛进"的增长。历史文化纽带在免签背景下被重新激活。扬州精心设计的文化体验路线颇具代表性,韩国企业家在挥杆高尔夫之余探访崔致远纪念馆,这位唐代时期的朝鲜半岛文人在扬州的生活印记,让韩国访客产生强烈的历史共鸣。这种"文化寻根"体验超越了普通旅游的范畴,成为维系文化血脉的重要纽带。数据显示,韩国来华游客已从传统热门城市向纵深拓展,2025年上半年上海接待韩国游客42.4万人次,同比增长130.7%,同时韩国游客前往中国其他城市的订单比例显著提升,意味着文化探索的半径正在扩大。流行文化的双向流动也呈现出新态势。盐城东大门国际街区凭借韩式雕塑、店招等元素,吸引韩国导演崔锡珉团队拍摄了20多部中韩合作短剧;而中国的移动支付、数字经济体验,则成为韩国游客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这种民间自发的文化传播,有效消解了刻板印象,实现了认知层面的更新。## 政治互信:从官方互动到民间筑基中韩免签的双向回应机制,构建了新型国际关系的示范样本。韩国作为主要发达经济体中首个对中国团体游客实行免签的国家,其举措具有标志性意义。这种政策互动打破了"经济先行、政治滞后"的传统模式,形成了"民间交流 - 政治互信"的正向循环。自中国实施免签政策以来,两国客流量增长近30%,达到572万余人次,大规模的人员往来为政治对话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在区域合作框架下,免签政策成为东北亚一体化的催化剂。中韩作为东亚经贸合作的核心引擎,人员流动的便利化加速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盐城中韩产业园作为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对韩合作国家级平台,已集聚280多家韩资企业,韩国起亚、SK等世界500强企业在此深耕布局。免签带来的商务往来便利,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合作优势,使产业园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微观缩影。值得关注的是,免签政策也考验着两国的治理协同能力。面对可能出现的旅游纠纷、安全问题等,韩国政府需切实保障中国游客权益,中国驻韩使馆发布的安全提示与韩国政府的管控承诺,形成了跨国家的治理合力。这种务实合作模式,为解决更复杂的国际议题积累了经验资本。## 社会联结:从个体交往到结构融合免签政策催生了中韩社会的结构性融合,在城市空间、公共服务等层面形成深刻变革。盐城的城市景观已呈现出明显的"中韩共生"特征,马路、车站等地的韩文指示牌,以及林立的韩国特色餐饮、购物场所,构建了包容性的生活空间。这种空间重构不仅便利了韩国居民,更塑造了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气质。在公共服务领域,针对外籍人士的服务创新不断涌现。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省率先获批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权限,建立"外商服务直通车",将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等8个事项实现"一窗集成"。这种制度创新是对免签后人员流动常态化的积极回应,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社会层面的融合还体现在民间组织的活跃参与。韩中文化旅游协会、韩国旅游协会等机构积极推动行业协作,韩国乐天电视购物将中国旅游产品上架数量翻倍,哈拿多乐旅游集团中国套餐预订量同比增长61%。这些民间力量的参与,使免签红利能够快速传导至社会各个层面,形成全方位的合作网络。## 长远价值:从短期红利到机制建设免签政策的深层意义,在于为中韩关系构建了可持续的互动机制。当前的政策红利正在推动长效制度建设,如韩国旅游业界针对中国游客支付习惯定制服务,中国旅行社开发"釜山+"深度游产品,这些市场自发的调整正在形成稳定的合作模式。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内地赴韩出境游订单同比增长31%,"90后""80后""00后"游客占比达79%,年轻群体成为主力军,预示着未来数十年中韩关系的民间基础将更加稳固。在区域安全层面,大规模的民间交往构建了危机缓冲机制。尽管韩国存在极右翼势力举行反华示威等不和谐因素,但60%客源为中国游客的首尔酒店、增长31.8%的中国访韩游客量,这些数据表明民间交流的主流仍是友好与合作。这种深厚的民间联系,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发挥稳定器作用。从中韩关系发展的历史维度看,免签政策标志着两国交往进入"新常态"。它超越了简单的政策互惠,成为文明对话的实践平台。随着免签政策从"试行"走向"常态",其在文化认同构建、区域治理创新、社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价值将进一步释放,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丰富的实践样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