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美国交通部(DOT)拟出台新规禁止中国航司执飞往返美国航班时飞越俄罗斯领空,并仅设两个工作日的短暂评议期,引发中美民航业震荡。面对这一突发政策,以七大航司为代表的中方力量迅速回应,一场围绕航线权益、市场公平与国际规则的博弈正式展开。 一、事件核心背景:政策突袭与深层动因# 1. 美方政策的核心内容美国交通部于10月9日正式公布拟议命令,明确要求中国航司不得在中美往返航班中使用俄罗斯领空,且需在48小时内提交回应,最终禁令最快将于11月生效。为强化执行力度,美方还设计了"全自动审查系统":中国航司需提前3天上传含经纬度坐标的详细飞行计划,系统一旦检测到途经俄领空便自动标记"不合格",直接冻结票务销售与起降时刻。值得注意的是,该禁令仅针对客运航班,货运航班未被纳入限制范围。# 2. 美方声称的"理由"与真实动因美方公开将"不公平竞争"作为政策依据——自2022年俄乌冲突后,美欧航司因对俄制裁被禁止进入俄领空,需绕飞北极圈以外空域,单程多耗时1.5-2小时,燃油成本增加10%-20%,每年额外支出高达20亿美元;而中国航司持续使用俄领空航线,形成成本优势。但深层来看,这一政策带有鲜明的政治与谈判筹码属性:正值第五轮中美贸易谈判与APEC峰会前夕,美方试图通过航权限制施压中方,为波音飞机对华销售等议题争取主动权。美国航空协会自2024年4月起持续游说政府,成为推动政策落地的重要力量。 二、中国航司的联名回应:诉求与立场面对美方的"48小时通牒",中国国际航空、东方航空、南方航空、海南航空、四川航空、厦门航空、北京首都航空七大航司迅速联合行动,于10月12日共同致信美国交通部,核心诉求与立场集中在三点:1. 强烈要求延长评议期 航司普遍认为,两个工作日的评议期"异常短暂",根本无法完成对航线调整、成本核算、旅客安置等影响的全面评估。中国国航已单独提交动议,明确请求将评议期延长至七个工作日,为实质性回应预留充分时间。2. 直指禁令损害公共利益 七大航司在信函中明确指出,禁令一旦实施将直接扰乱中美航线运营秩序:已预订航班的旅客出行计划会被严重打乱,而航线调整将导致机票价格上涨、出行选择减少,最终由全球消费者买单。截至2025年9月,中美间每周航班达826班次,中国航司承运占比超五成,政策冲击将覆盖数百万旅客。3. 暗含对政策合法性的质疑 尽管未直接否定禁令本身,但航司通过强调"需充分评估影响",间接指向美方政策的仓促性与不合理性。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回应策略既坚守了立场,也为后续协商保留了空间,避免直接激化矛盾。 三、多方反响与潜在影响# 1. 中方官方与业界的同步发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于10月10日明确表态,美方限制措施"不利于两国人员往来",并直指其本质是"无理打压别国企业,让全球消费者买单",呼吁美方反思自身政策对本国企业的影响。民航评论员张仲麟则指出,中国航司即便面临运营压力,也不应妥协,否则将陷入被动;若美方强行实施禁令,中方可能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如限制美航司航线审批或航班数量。# 2. 美国国内的争议声音在美国交通部的公共评议页面,大量网友表达担忧:有人测算北京至纽约航线将多飞2小时,燃油成本增加数十万美元,最终必然转嫁为机票涨价;还有评论直言政策"出于地缘政治考量,而非公众利益",批评美方将民航业当作政治博弈工具。# 3. 对民航业与旅客的实际冲击若禁令落地,中国航司需绕行西伯利亚南部、蒙古等空域,单程飞行时间将增加2-3小时,部分跨洋航班可能从14小时延长至近20小时。成本方面,仅燃油一项,单航班单次就需额外支出数十万美元,叠加机组超时补贴、飞机维护成本上升等,中国航司每年将新增巨额开支。对旅客而言,除了时间与金钱成本增加,中美直飞航线的班次可能因运营压力缩减,中转需求或将转向日韩等第三方国家。 四、事件的关键焦点:规则与博弈的碰撞这场争端的核心已超越单纯的航权问题,直指三个深层矛盾: 国际规则与"长臂管辖"的冲突:美方试图以国内行政命令干涉中国航司使用第三国(俄罗斯)领空,违反《国际民航公约》中"领空主权"与"航权互惠"的核心原则,被质疑是典型的长臂管辖; 商业竞争与政治操弄的边界:美国航空协会将成本劣势归咎于中方,但本质是美方主动对俄实施制裁引发的反制结果,却试图通过打压第三方转嫁后果; 对等反制的可能性:中美民航领域曾多次出现"相互限制-协商缓解"的循环,若此次美方突破底线,中方可能在航权审批、航班额度等领域采取对称措施,进一步影响美航司在华市场利益。目前,事件仍处于评议期延长申请的等待阶段。外界普遍认为,美方若坚持缩短评议期并强行推进禁令,将加剧中美民航领域的摩擦,甚至波及两国整体经贸关系;而通过协商延长评估时间、寻求兼顾双方利益的解决方案,才是符合民航业发展规律与公众利益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