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与富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达成的数千万元订单,标志着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商用的关键突破。根据最新披露的合作细节,近百台智元远征A2-W轮式通用机器人将全面落地富临精工工厂,覆盖动力总成、减速器两大核心车间的15个上料点,每日承接500台以上产能的原材料配送任务,同时承担空箱自动化回收工作,单班次完成近万次搬箱动作,成为连接两车间生产流程的核心运力。 一、技术突破与工业场景适配远征A2-W的规模化应用依托三大核心技术突破:1. 多模态感知系统:通过360°激光雷达、AI视觉传感器和六维力觉传感器融合,实时识别人员、设备、物料等动态障碍,保障人机混场作业安全。例如在富临精工车间,机器人遇到人员穿行会自动避障,遇到码放不规范的料箱能自主调整抓取姿态。2. 双臂协同与高精度操作:仿生七自由度双臂支持并行及异步作业,可空中接力与换手,配合四轮四驱底盘(支持零回转半径与蟹行)和腰部升降俯仰功能,22个自由度覆盖人类作业空间。其抓取精度达工业级标准,能适配10-50kg不同尺寸、重量的周转箱,单班次完成近万次操作零故障。3. 自主纠错算法:在突发异常(如物料位置偏移、设备故障)时,机器人可通过内置任务自诊断系统自主恢复作业流程,无需人工干预。富临精工工程部主任邓扬表示,A2-W的抗干扰和纠错能力远超传统自动化设备,显著降低产线停机风险。 二、商业价值与行业标杆意义此次合作是国内首个工业领域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商业签单案例,也是全球智能制造场景的首次规模化落地。其商业价值体现在:效率提升:单班次1000箱的周转箱配送能力,成功匹配富临精工单一产线全量排产需求;通过“具身机器人+AMR”协同系统,实现从物料出库到空箱回收的全流程自动化,效率较人工提升30%以上。成本优化:机器人接替工人完成高频重复的搬箱工作,使人力成本降低40%,同时减少腰肌劳损等职业病风险。富临精工测算,该项目投资回收期可控制在2.5-3年。技术验证:近百台机器人的规模化部署验证了具身智能的泛化能力。例如,机器人学习新任务的时间从3个月压缩至2周,第五种箱子类型即可通过“举一反三”自主完成抓取。 三、产业链协同与生态布局富临精工作为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此次合作不仅是生产环节的自动化升级,更是其机器人产业链布局的关键落子。早在2024年10月,富临精工就与智元等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人形机器人应用开发,并投资1.1亿元建设智能电关节模组生产基地。此次采购智元机器人,既验证了其自研关节模组的性能,也为后续向其他车企输出机器人解决方案奠定基础。对智元而言,此次合作是其“场景击穿-数据沉淀-技术迭代”战略的典型实践。通过在富临精工积累的工业场景数据,远征A2-W的作业技能库已拓展至端子插接、物流转运等12类任务,并实现OTA迭代升级。目前,智元已与比亚迪、蔚来等车企达成合作意向,计划2025年底前将单箱搬运时间缩短至30秒,实现完全替代人工。 四、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工业具身智能的规模化落地,正推动制造业从“机器换人”向“人机共融”转型。新松、宇树等企业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布局领先,但智元凭借远征A2-W在工业场景的“零失误”表现,已抢占先发优势。全球范围内,特斯拉Optimus、波士顿动力Stretch等产品仍处于小范围测试阶段,而智元的近百台部署规模已形成显著壁垒。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合作催生了“机器人即服务”(RaaS)的新型商业模式。智元与富临精工约定,除机器人本体销售外,还将按作业量收取数据服务费,预计2026年相关收入占比将达20%。这种“硬件+服务”的模式,有望重构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价值分配格局。 五、未来展望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成熟,其应用场景正从搬运、上下料向质量检测、设备维护等复杂环节延伸。智元计划2026年推出搭载机械视觉的升级版远征A3,实现缺陷识别与自主修复功能;富临精工则规划将机器人关节模组产能提升至年产50万套,服务于新能源汽车和工业机器人两大市场。这场由智元与富临精工开启的工业革命,或将重新定义“智能制造”的边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