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市的古迹众多,这些古迹蕴含着丰富的南海丝路文明印记,主要体现在航海记录、建筑遗址、沉船遗址、文物遗存等方面,以下是详细介绍: 航海记录——更路簿导航指南:更路簿是渔民们世代相传的航海秘籍,记录了南海诸岛的岛礁分布、航线里程、潮汐风向等重要信息,是中国先民在南海航行和生产实践的智慧结晶。如今已发现的存世更路簿约有三十余本,它们犹如一本本海上“百科全书”,指引着渔民们在南海的茫茫波涛中穿梭,也见证了南海丝路的繁荣与发展。历史见证:更路簿的存在证明了中国渔民对南海诸岛的长期开发和利用,早在明清时期,中国渔民就凭借着更路簿和罗盘等简陋的工具,在南海海域进行大规模的渔业生产和贸易活动,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建筑遗址珊瑚石屋:以三沙赵述岛上的珊瑚石屋为代表,是当地渔民就地取材,用海底打捞的珊瑚石层层叠加垒砌而成。这些石屋曾经是渔民们在岛上的栖息之所,为他们遮风挡雨,如今则成为了见证南海丝路文明的重要历史遗迹,承载着渔民们的生活记忆和文化传承。庙宇:西南中沙群岛上的一些建于明清时代的庙宇,如娘娘庙等,经过后人的不断修缮,至今香火昌盛。渔民们建造这些庙宇,既体现了他们对神灵的信仰和敬畏,也反映了在南海丝路航行中对平安和丰收的祈愿,同时也是中国海洋文化和宗教信仰在南海地区传播和发展的见证。甘泉古井:位于甘泉岛的南部,甘泉岛也因岛上有此淡水井而得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考古学家在甘泉岛西北端发现唐宋时期的居住遗址,出土了陶瓷器、铁锅残片及生产工具等。甘泉岛为唐宋商船、渔民提供淡水补给,支撑了南海贸易航线的持续运营,是“永乐环礁-九洲列岛”航线的关键节点。 沉船遗址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2007年-2008年对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的发掘是中国第一次进行远洋水下考古作业的成功尝试。该沉船是一艘南宋时期的古船,历时2年发掘出水瓷器1万多件,出水船板511块。从出水瓷器的产地、种类、器型等可以推断出当时的陶瓷生产、贸易情况以及古船的贸易航线,即从中国福建泉州港出发,经西沙群岛,驶向东南亚地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2023年至2024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开展了三个阶段的深海考古调查,共提取出水文物900余件(套),该遗址也被列入202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南海的历史事实,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深远海。 文物遗存陶瓷器:西沙群岛出水瓷器种类丰富,有宋元时期的青瓷、白瓷、青白瓷,也有明清时期的青花瓷,更有弥足珍贵的元青花出水,器型多样,包括碗、碟、粉盒、瓶、壶、军持、罐、缸等。这些瓷器主要来自福建、广东、江西的窑系,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反映了当时中国陶瓷制造业的繁荣以及与海外市场的紧密联系。钱币: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金银岛、珊瑚岛、东岛、北岛等岛礁相继出土了一大批明代和清代的铜钱,在西沙甘泉岛还出土过北宋“崇宁通宝”。这些钱币的发现,不仅证明了中国古代货币在南海地区的流通,也反映了当时南海丝路贸易的繁荣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往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