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发展改革委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质增效,是顺应新时代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公共实训基地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关键平台,其提质增效对于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多方面详细介绍相关情况: 一、提质增效的背景与意义适应就业市场需求:随着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如新能源、生态旅游、特色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高端化。公共实训基地通过提质增效,能更精准地对接市场需求,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人才。促进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青海省部分地区存在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公共实训基地可面向农村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等群体开展针对性培训,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升职业培训质量:以往部分实训基地可能存在设施陈旧、课程滞后等问题,提质增效能推动基地升级,为劳动者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实训服务。 二、主要推动措施1. 优化基地布局与功能   - 结合青海省各地产业特色(如西宁的装备制造、海东的现代农业、海西的新能源产业等),合理规划公共实训基地的区域分布,避免资源浪费,实现“一地一特色、一基地一专长”。   - 完善基地功能,整合实训教学、技能鉴定、创业孵化等功能,打造“一站式”技能服务平台。2. 升级实训设施与技术   - 投入资金更新实训设备,引入先进的模拟操作仪器、数字化教学系统等,如针对新能源产业增设光伏、风电实训模块,针对生态旅游产业完善服务技能实训设施。   - 推动“互联网+实训”模式,建设线上实训平台,提供远程教学、虚拟仿真实训等服务,扩大培训覆盖面。3. 强化课程体系与师资建设   - 联合企业、职业院校共同开发实训课程,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岗位需求紧密衔接,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 建立“校企双聘”师资机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担任实训导师,同时加强基地自有教师的技能培训,提升教学水平。4. 拓展服务群体与培训项目   - 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如针对退役军人的安保技能培训、针对农民工的家政服务培训等。   - 增设新兴产业相关培训项目,如大数据应用、电子商务、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助力劳动者适应新业态、新模式。5. 加强管理与合作机制   - 建立公共实训基地绩效考核制度,从培训质量、就业转化率、服务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倒逼基地提升服务水平。   - 深化政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训中心、开展学徒制培训,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地运营,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三、预期成效与影响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通过高质量实训,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将显著增强,就业转化率和薪资水平有望提高。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为青海省重点产业提供稳定的技能人才支撑,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就业稳定与经济增长:减少结构性失业问题,增加就业岗位,进而拉动内需,为地方经济增长注入动力。增强区域发展后劲:以技能人才培养为抓手,夯实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基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青海省发展改革委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质增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及社会各界协同发力。通过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公共实训基地将成为青海省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为地方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