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成本10元/公斤时代不会太远”这一观点是有一定依据的,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规模养殖企业成本控制成效显著:一些大型养殖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逐步向10元/公斤的成本目标靠近。例如,牧原股份2025年5月的生猪养殖成本已降至12.2元/公斤左右,且公司表示随着养殖技术和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未来养殖成本仍有下行空间。神农集团2025年3月的养殖完全成本约12元/公斤,其执行副总裁何昕阳也认为规模企业未来养猪成本能做到10元/公斤,该公司通过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种猪基因改良等措施,在过去两年总出栏成本下降2元多(每公斤),其中饲料降本占了1.4元。行业竞争推动成本下降:在生猪供应过剩的情况下,行业内部竞争加剧,成本控制能力正成为养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保持自身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企业纷纷将降低养殖成本作为长期的核心战略目标,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养殖效率等方式来挖掘降本空间。技术进步与创新助力降本: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养猪行业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养猪生产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另一方面,育种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培育出更优良的品种,提高生猪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成活率,从而降低养殖成本。例如,牧原股份的60亿超净育种平台进展顺利,有望支撑中国种猪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率。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布局全产业链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控制成本。例如,饲料生产是养猪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比可达60%左右,拥有自己的饲料生产工厂可以降低饲料采购成本,同时还能保证饲料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此外,产业链一体化还可以在生猪养殖、屠宰、销售等环节实现协同效应,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不过,也需要认识到,要实现全行业养猪成本普遍降至10元/公斤,仍然面临一些挑战:疫病防控压力:重大疫病的发生会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增加养殖成本。尽管大型企业在疫病防控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对于小规模养殖户来说,疫病防控难度较大,一旦发生疫情,可能导致养殖成本大幅上升,影响整个行业成本下降的进程。市场波动影响:猪价的波动会影响养殖企业的盈利情况和资金状况,进而影响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投入和决策。如果猪价长期低迷,企业可能面临资金压力,难以持续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管理优化;而如果猪价上涨,企业可能会放松对成本的控制。原材料价格波动:饲料成本是养猪成本的大头,饲料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养殖成本。虽然目前饲料价格有下降趋势,但未来原材料价格仍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将给养殖成本控制带来困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