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2025年5月22日至26日在深圳举行。本届文博会多项指标迎来新高,从参展规模、交易成果、科技融合等多方面的数据,展现出中国文化产业的澎湃动能。具体如下:参展规模扩大,彰显产业吸引力:本届文博会有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比上届增加265家。其中线下参展企业3300家,线上参展企业2980家。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305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国际化占比达20%。来自110个国家和地区的共3.5万余名海外专业观众线上线下参会,体现了文博会强大的吸引力,也反映出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海外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全球文化资源在此汇聚,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交易成果丰硕,体现产业竞争力:文博会作为文化产业交易平台,交易功能“硬实力”增强。本届文博会有12万件文化产品现场展示,4000多个投融资项目现场交易。展期组织近200场包括新品发布会、招商引资等在内的活动。开幕式首日,湖北企业完成6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签约,总金额达28.3亿元;浙江莲偶科技(海宁)有限公司签约金额7亿元。自首届以来,文博会累计成交额突破3万亿元,服务企业超4.5万家,展示展品200万种,强大的交易能力说明中国文化产业市场活跃,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科技融合创新,激发产业新活力:本届文博会首设人工智能展区,吸引了6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参展。从机器人挥毫泼墨、数字算法刺绣,再到与杜甫、李白等先贤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催生了文化科技、文创IP、数字文博等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推动文化体验从“静态观赏”向“沉浸互动”转变,体现了中国文化产业在科技驱动下不断创新,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文化消费升温,赋能产业发展:本届文博会特别策划了22项促交易措施,实现交易环节的全面扩容、全链赋能。如“文博会消费季”联合淘宝、京东等平台,为参展商提供全域流量支持和出海服务。文化市集、文创专区等文化消费新场景热潮涌动,展会流量正变为经济增量,开幕首日在展位首发的新品就有80多项,反映出文化消费市场的活跃,消费对文化产业的赋能作用显著,文化产业与消费市场相互促进,形成良好发展态势。政策支持有力,助力产业前行:文博会开幕首日,广东推出涵盖87项措施的“政策包”,覆盖影视、演艺、动漫等六大领域,从创作到宣发全流程扶持,尤其对国际传播给予奖励。政策的有力支持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吸引更多资源投入,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现了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