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纵深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size=16px 背景
全球竞争格局
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科技和产业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各国都在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探索未来产业,以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例如,美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投入大量资源,试图继续保持其科技领先地位;中国也需要通过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迈向高端。
国内经济转型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对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迫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size=16px 举措
资源投入与整合
加大资金投入
国资委引导国有企业增加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例如,许多大型央企增加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将资金投向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
整合科技资源
推动国有企业内部以及国有企业之间的科技资源整合。如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科研设备、人才、数据等资源的共享。例如,在航天领域,整合不同航天企业的研发力量,共同攻克深空探测等前沿技术难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技术的突破。
人才队伍建设
吸引高端人才
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吸引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投身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例如,一些国有科技企业设立专门的人才计划,吸引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专家加入,开展大数据、算法等方面的创新研究。
培养内部人才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企业内部员工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鼓励员工参与新兴技术研发项目,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例如,国有企业开展内部的创新大赛,选拔有潜力的员工进行重点培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储备人才。
企业创新主体培育
强化企业研发能力
鼓励国有企业建立健全研发机构,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例如,国有汽车企业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的建设,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方面开展自主创新研究,提升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竞争力。
促进企业间协同创新
推动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以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例如,大型国有钢铁企业与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合作,共同开展钢铁新材料研发,发挥各自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成果的转化。
政策支持与引导
制定产业政策
国资委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确定5G、物联网等重点发展领域的政策支持措施,包括税收优惠、项目补贴等,引导国有企业在这些领域的布局和投资。
考核激励机制
在国有企业考核体系中增加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考核权重。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激励国有企业积极投入到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中。
[size=16px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升级带动
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例如,在制造业领域,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智能制造技术,传统机械制造企业可以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提升整个制造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经济增长点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例如,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满足国内能源需求,还能带动相关装备制造、储能等产业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国有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的创新实践,将带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往往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能够促进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