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要素价值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持续完善数据要素价值化路径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具体如下:加强数据资源建设与管理 高质量数据采集与汇聚:构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协同的数据采集与共享机制,推动落实工业、医疗、交通、金融等不同领域的数据标注与管理应用,加强高质量数据资源采集与汇聚。 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推进包含数据采集、标注、存储、传输、管理、应用在内的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提升数据的可用性、准确性和安全性,确保数据在各个环节都能实现价值提升。完善数据基础制度 明确数据权属:进一步完善“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即“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通过明确权属,为数据的流通、交易和价值化提供基础保障。 规范数据资产入表:完善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明确数据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标准,使企业能够准确地将符合条件的数据资源纳入财务报表,实现数据资产的可视化和规范化管理。加快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设施覆盖范围:持续推进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到2025年底,将节点城市规模扩大到50个左右,覆盖80%的省(区、市),为数据规模化跨域流通奠定坚实的设施基础。 优化设施运营管理:面向“十五五”,进一步聚焦高质量的标准构建、大规模的设施部署、市场化的生态运营,打造便捷高效、自主安全、世界领先的国家级数据基础设施。培育壮大数据市场 增加数据产品供给:鼓励企业和机构开展数据产品创新,推出更多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数据产品和服务,如人工智能领域的数据供给,满足各行业的用数需求。 丰富市场生态主体:支持中央企业成立数字科技类公司,培育一批从事数据标注、治理、交易服务等业务的企业和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促进数据市场生态的丰富和完善。推动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 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可通过整合设备运行数据,优化生产流程,实现降本增效和智能决策;智慧城市项目能够激活民生数据,提升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和社会福祉。 加速数字产业化发展:开放创新的科研生态借助数据共享加速跨学科技术融合与突破,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释放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强化技术创新与应用 提升数据处理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高数据的采集、清洗、标注、分析和挖掘能力,提升数据资源的质量和价值。 保障数据安全流通: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上链存证、溯源,解决数据流通中的安全和信任问题,为数据价值化提供可信保障。
|
|